找到相关内容1148篇,用时2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惠能的般若中观思想浅析

    偏执邪见。深入理解《坛经》中蕴含的般若思想,对于正确地把握惠能的禅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。  一般的凡夫,不是执“空”便是执“有”,而真正的般若智慧远离了空有,是为中观正见。因此,本文将从“空”与“...以蕴中我,外现众色象,一一音声相,平等如梦幻。不起凡圣见,不作涅槃解,三际断,常应诸根用,而不起用想。分别一切法,不起分别想。劫火烧海底,风鼓山相击,真常寂灭乐,涅槃相如是”⑧。真正的涅槃,并非...

    释界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73039839.html
  • 二十二种菩提心

    掌握大权的「帝王」;与福慧圆满相应的发心具备无量功德,故比做「宝库」;与三十七道品相应的发心,能使直达佛地,故比做「阳光大道」,与悲智相应的发心,能使不堕世俗和寂灭,顺达佛地,故比做「车船」;与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15345718.html
  • 从三论学认识“权实”智意义

    所以名为“权智”。但此权实智并无体,只是体用不同而说为。若能照空涉有,鉴有而照空,则智圆融无碍,不偏之见。即是中观智慧,故《中论疏》云:“合照空有名为般若,合取巧皆名方便”。即是说般若与...从三论学认识“权实”智意义  中国佛学院 理净  今若将“权实”分别而释略有四义:约实智而言:一者,般若照实相,从所照立名故称为实。因为般若能够观照诸法实相。所照之境是真实不虚。从所照境立名故称...

    理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10946694.html
  • 法轮知多少

    圣谛理中,历历分明,常离,而行中道,使其余道法,皆得成办,故列于八圣道之首,是修行的要素。   ()正语-远离口四过(即妄语、绮语、两舌、恶口。),大妄语(即未证言证,未得言得……以诳愚人,取...统治东西南北四大部洲,佛陀则以正法破除世间一切邪见、疑悔等染污法,使世间净化、安定。   嘉祥法华疏说:“无生正观,体可楷模,故名为法。流演圆通,不系于一人,故称为轮。”   “法轮”虽是...

    释广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34748422.html
  • 真空妙有 与有依空立

    声闻与菩萨,空宗与有宗,无不以中道为宗。如早期根本圣典『转法轮经』说:「在此诸欲中,耽于欲乐者,乃下劣凡夫,为非圣无意义之事。虽然,以自身所求之苦为苦,亦为非圣无意义之事也。离此之中道,方依于如来而能证悟,此即开眼、开知,至于寂静、悟证、正觉、涅盘之道。」这是以正见为导的实践中,不落于情本的苦乐之中道。另有不有不无、不一不异、不常不断之中道,乃是本释尊的缘起正法,纠正世间的各种二之见,也...

    超定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5649584.html
  • 藏汉佛教的区别

    藏汉佛教的区别   一、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都是佛教,因此,都有佛教的共同特点,如承认四法印,皈依三宝,四众弟子都按律部规定受戒,发慈悲心,抑恶扬善,以正见破除三界烦恼,追求解脱苦与苦因等等。   、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同属大乘佛教,因此,都有大乘教的共同特点,如利益众生为目的的菩提心,受分别解脱戒和菩萨戒,以六度修福慧资粮,成就佛陀色法身,以无正见破障,追求不同於小乘教的不住涅盘等等。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43249958.html
  • 明辨善知识

    不忘,知见不泯,样样事都执有相,有法所得。而乘人执空,住在空理,连救度众生的志愿都无。如是落於空有便是偏。   八、圆——是圆融中道实相,即不偏空不执有以大乘菩萨的广大心,发虚空般大的愿,成虚空...。   、正——心既不向外攀缘,不为名闻利养,不贪图现世五欲,又不求未来的果报,念念返照回光,做自心的工夫,以无上正等正觉的思想为标准。如是发心,方名为正。   三、真——为了上求佛道,勤修戒定慧,...

    衍慈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73251705.html
  • 《心地观经》的大乘内观禅法

    本无生处。亦无灭处。亦非远离非不远离。如是心等不异无为。无为之体不异心等。心法之体本不可说。非心法者亦不可说。何以故。若无为是心即名断见。若离心法即名常见。永离相不著。如是悟者名见真谛。悟真谛者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5851871.html
  • 初善、中善与后善

    在心中充满法喜。今日,我们只要好好听闻正法,也必然法喜充满,这便是「初善」。  什么是中善呢?《瑜伽师地论》卷八十三说:   中善者,谓修行时,无有艰苦,远离,依中道行故。   这意思是说,当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70252872.html
  • 修净正行

    就不会被空有、是非等所扰乱,那是就是修慧。  憨山大师说:“修行的方法也有程序,所以对于出家人所修的功课方法,在家居士不必定要拘泥仿效他们的一套.因为他们所安排的程序,是适合于他们所修持的,而在家...最直接快便、最有成效的法门。“  由于执持不放,就能念念忆想佛的名号。然而执持有种:一是事持,是理持。一、事持是从事相上去修,相信西方有阿弥陀佛,但没有通达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的道理,只是以坚定志愿...

    毛惕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81153590.html